中韓隔著一個海。如果坐飛機,從威海到韓國僅僅40多分鐘。但在這狹窄的海的兩岸,方方面面有著很大的差別。大學的考試制度也是如此。
在我國大學里,絕大多數(shù)課程是考試課。對于考試課,我們一般是以滿分100分計算,滿60分才是及格。我國大學所使用的這種百分制考試是“絕對評價”體系。在這種評價體系下,我們對大學生是“成熟一個,發(fā)展一個”。這就是說,凡夠60分者都予及格。于是,我們經(jīng)常能聽到“60分萬歲”的說法。韓國大學則不是如此。它們使用的是另一套考評體系,即“相對評價”體系。“相對評價”是將滿分100分到60分以及60分以下,以5分為一個單元,將其劃分為A+、A、B+、B、C+、C、D+、D和F。“絕對評價”與“相對評價”進行置換的化,其應(yīng)該是:100分~95分是A+,95分以下~90分是A,90分以下~85分是B+,85分以下~80分是B,80分以下~75分是C+,75分以下~70分是C,70分以下~65分是D+,65分以下~60分是D,60分以下是F。在這種“相對評價”體系下,不管多么優(yōu)秀與落后的學生群體都是要被強行進行分類的,而且這種成績分類是有一定的比例原則的。這一比例原則是占總數(shù)10%的人員為A以上的成績,另10%的人員為F,大多數(shù)學生是C(包括C+)。
韓國大學的這種考試制度是相當激勵人的。在“60分萬歲”的理念下,我們的很多學生上了大學以后就不認真學習了。他們成天玩耍,只等待考試前進行一下突擊。這往往會造成,一個班里優(yōu)秀的學生沒幾個,不及格的一個也沒有,而60多分的人卻一大堆。韓國大學的這種考試制度是治理這種問題的一劑良藥,一劑猛藥!在這套體系下,所有的大學生都要被分“三六九等”,在再優(yōu)秀的學生中也要有一定比例的不及格人員。韓國大學規(guī)定凡是有不及格的科目者,下學期就要重修此門功課,否則不予畢業(yè)。這就逼著學生們彼此去競爭。同時,這種競爭不僅表現(xiàn)在學生之間的競爭,它還表現(xiàn)在學生本人與自己的競爭。如果說我國用人單位非常注重應(yīng)聘人員的學歷的話,韓國用人單位則在重視應(yīng)聘人員的學歷外,更注重對方的成績。韓國人的大學成績是跟著學生本人到處走一輩子的。幾乎韓國的每個用人單位都要讓對方出示學歷證書和畢業(yè)成績的。在韓國,大學成績中如有D+以下成績出現(xiàn)的話,這將是一個人一生重大的恥辱與失敗。這就像林沖臉上的“金印”。于是,在韓國就出了一個怪現(xiàn)象——為了洗掉“金印”之恥,很多考了60多分的D+ 和D的同學主動找老師,要求給予不及格成績,即F。因為只有如此,他們才可以重修該門功課。在下一個學期,該門重修的功課考試合格后,新的成績將被記入檔案,同時注銷原有的F記錄。想起當年上大學時曾經(jīng)有過一門功課考過61分。當時,非但不慚愧,反倒自豪地對他人說:“60分是老師在照顧,61分是能力。”如果是一個韓國大學生的話,他是沒有勇氣和臉面說這句話的。
韓國大學的這種考試制度是也是相當殘酷無情的。倘若一個班的學生都很優(yōu)秀,且都很努力怎么辦?沒辦法——照樣有得F(不及格)的。這顯然對名校的明星班級來說,是非常不公平的。這時不禁讓筆者想起了一部老電影《女子別動隊》。這些名校的明顯班級的同學們好像就是在進行著“女子別動隊式”的廝殺。
世上沒有完美的東西,考試制度也一樣。韓國大學的“相對評價”的考試制度雖然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,但對我國的高校教學改革似乎有很多啟示。